2023年,线下消费场景回暖复苏,人们的消费热情持续升温。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线下娱乐活动明显增加,带动我国文化消费快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文化和旅游部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达36.74亿,比上年同期增加15.80亿人次,同比增长75.5%。如何进一步激发文旅市场消费潜力?要在新、细、长上下足功夫。
“新”字要创新。2023年以来,“特种兵游”“反向游”“乡村游”等新型旅游方式层出不穷,反映出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观光旅游向体验旅游、休闲旅游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转变,这为文旅消费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空间。文旅市场要紧跟消费升级新趋势,在融合中不断实现产品创新。一方面,要丰富文旅消费新场景。瞄准消费者“回归线下社交”“沉浸式体验”等情绪需求,大力发展本地生活、夜间经济等,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消费新空间。另一方面,要丰富文旅消费新业态。通过探索“音乐+旅游”“演出+旅游”“展览+旅游”“赛事+旅游”等创新发展路径,催生沉浸式旅游、研学旅游、工业遗产游等新业态,以产品创新激发文旅消费活力。
“细”字要用心。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文旅消费覆盖人群越来越广,市场需求不断细分。下一步,文旅消费发力的重点在于为细分市场创新更多的消费产品,实现需求和供给的精准对接。比如,布局“一老一小”新赛道。支持企业围绕银发、亲子和青年学生群体开发老年旅游、亲子旅行和研学教育等产品,持续加大细分市场优质产品供给力,打造更加丰富的产品和服务矩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文旅消费需求。
“长”字要坚持。文旅市场的复苏来之不易,不能让不合理低价游、演出市场黄牛等乱象侵犯消费者正当权益,破坏文旅市场良性发展。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潜力,要建立起文旅市场长效监管机制,持续改善文旅市场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旅游市场环境监测、预警机制。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手段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以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来回应消费者的美好期待。
让文旅消费持续热下去,唯有在新、细、长上下一番真功夫,才能进一步激发文旅市场更强劲的发展动力。(陶然)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