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后己(xiān rén hòu jǐ)什么情况?
时间:2024-05-09 19:35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在我军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军事将领,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立下不朽功勋。

  其中,有许多军事将领很年轻,譬如21岁当上红军军团长的寻淮洲,23岁当上红军主力军军长的林彪。

  许世友看到新任政委,有些眼熟,他眯着眼仔细看,等陈海松来到他的面前,他想到了什么,惊讶地开口道:“三年前,你不是我的勤务员?”

  陈海松出生于1914年,少年时期,由于家贫,陈海松吃了不少苦头,早早就认识到了旧社会的黑暗。

  1927年,随着党组织在“八七会议”确定的“武装斗争”方针,全国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起义运动。

  11月13日,中国共产党员潘汝忠,戴克敏,郑位三等人在黄安,麻城两地举行了起义,这次起义是我党在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陈海松此时已经全身心想要投奔革命,就积极参加儿童团,由于他在村里是一众伙伴的“小头领”,因而他被任命为了儿童团的团长。

  陈海松的父亲深知革命不易,随时都有丧命的可能,便想了一个办法,想要将陈海松的心“栓”在家里。

  陈海松机智果敢,他知道家里长辈的心意,也就“配合”地待在家里,积极劳作,干农活,父亲见此情况,很是高兴,认为自己的办法很有效。

  几天后,陈海松告诉父亲自己单独到田间干活,父亲同意,可是陈父没有想到的是,陈海松这一走,就没有再回来过,而是参加了红军,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中。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从家庭方面来说,陈海松有些不孝,不过诸位读者不妨想想,在当时的中国,到处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国家不安稳, 自己的小家就能安稳吗?如果陈海松留在家里,那岂不也是对国家“不忠”吗?

  参加红军后,陈海松先是做了许世友的勤务员,当时许世友还是营长,他对陈海松印象很是深刻,因为陈海松做事利落,非常聪明,许世友非常喜欢这个勤务员。

  陈海松似乎天生就是为打仗而生,他聪明机智,做事果敢,为此,陈海松接连受到了上级的信任和器重,1932年,是陈海松参军的第二年,而这一年,他已经升任为了红12师36团政委。

  徐向前指挥红四方面军各个击破,陈海松率部英勇出击,激战于敌人,死战不退,由于他出色的表现,徐向前为陈海松说话,战后,陈海松复任团政委。

  这次红四方面军主要军事领导召开的会议,也算是一个“嘉奖大会”,陈海松由于出色的表现,他被任命为了红25师的政委。

  当时军部通知许世友一位叫陈海松的人来担任新任政委时,许世友还有些感慨,有些怀念自己当年的勤务员陈海松。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许世友和陈海松都在红四方面军中,难道两人就不认识吗?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红四方面军常年战斗,每天都有人牺牲,而且兵力也比较分散不集中,因而许世友忘了陈海松,也很正常。

  之后,许世友和陈海松精心配合,带着红25师打了不少的硬仗,恶仗,而红25师,也成为了红四方面军中的一个绝对主力师,这一切,都是许世友和陈海松的功劳。

  1934年,陈海松被任命为红九军的军政委,这一年,陈海松不过20岁,此时的许世友,也不过是红九军副军长兼红二十五师师长,从级别上来说,陈海松甚至要比许世友高一级。

  陈海松担任军政委后,依然是兢兢业业,他非常关心部队战士们的业余生活,战斗情况,有一次战斗,一位连长身负重伤,躺在地上不会动。

  随后,陈海松不顾自己的身份,带着突击队就冲了上去,在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攻击下,敌人再次退却,这位连长,也被成功地解救出来。

  还有一次,有20多位伤员在阵地上没有撤出,陈海松得知后,立刻训斥了该部队的领导,随后,他又是带着突击队,将这20多名伤员成功救出。

  也正是陈海松的爱兵如子,使得他在红九军成为了绝对的核心,徐向前后来评价陈海松说:“陈海松是红九军的核心首长,红九军没有他不行。”

  1935年,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毛主席见到陈海松后,也止不住地惊叹:“红一方面军的干部也很年轻,但是像陈海松这样这么年轻的,却是没有。”

  1937年初,西路军在倪家营激战数月后,仅剩3000余人,这些人之后由红九军掩护,突围到梨园堡一带。

  陈海松立刻指挥部队占领有利地形,进行反击,一时间,敌人的进攻并未取得什么成果,不过,这始终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陈海松在红九军,深受所有将士们的爱戴和尊重,陈宜贵想都没想,立刻喊道:“政委,你快走,我留下来掩护。”

  陈海松没想到陈宜贵反驳自己,他当然知道陈宜贵是为自己好,但是在关键时刻,他高尚的品格和的党性告诉他,自己不能走。

  当陈宜贵带着大部分红九军的战士们后撤时,陈海松为了给大家争取时间,朝着身边的几十名战士们大喊:“同志们,跟我冲。”

  敌人此时已经缓过劲来,陈海松带着战士们英勇出击,枪里没有子弹,就手提大刀上,他们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死战不退。

  最终,陈海松领导的阵地上,只有一个人成功地突围了出去,这个人,后来将陈海松牺牲的消息传给了西路军的主要领导。

  徐向前得知陈海松牺牲的消息,悲痛万分,幸存下来的红九军战士们得知自己的陈海松政委牺牲后,个个失声痛哭,不能自已。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