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过去几年A股大幅波动影响,不少投资者被股票、基金伤得很深,风险偏好明显下降,被认为是低风险、稳定投资方式的债基(含纯债基金、二级债基等),成为了居民理财“新宠”:2023年逾7成新发基金为债基,今年前五个月增至8成。
近期,银行等渠道向投资人推荐、投资者之间互相交流,债基已从曾经的小众投资,摇身一变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香饽饽”:被买爆了。
统计显示,2023年全年合计发行份额11541.50亿份,其中债券型基金合计发行8198.63亿份,占到了总份额的71.06%。这一趋势在今年前5个月进一步强化。截至5月底,年内成立总规模达4183.37亿元,其中债基规模高达3308.53亿元,占比79.09%。以5月单月计,总发行规模达到1010.52亿元,其中债基的发行规模尤为突出,达到846.77亿元,占新发市场总规模的83.8%,连续两个月占比超八成。
另有数据直观展示了债基发展的迅猛:2022年至2024年一季度,短债基金规模增长137.8%,中长债基金规模增长39.5%;从持有人看,2022年至2023年底,短债基金持有人数增长19.6%,达4064.3万户;中长债基金持有人数增长22.6%,达2267.17万户。
从收益率来看,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市场共有3193只运作满1年的纯债基金,平均收益率为3.79%,全年收益超过5%的有381只,总利润达到了2381亿元。
相比之下,权益类产品明显失色。以5月份为例,新发股票型基金规模为105.44亿元,混合型基金规模为54.11亿元,均较上月和去年同期下滑,特别是混合型基金规模环比下降30.66%,同比降幅高达66.28%。在今年成立的股票型基金中,募集规模跨入20亿元门槛的仅有3只A50 ETF产品,5月仅银华中证A50联接的发行规模超过10亿元。
原因不难理解,是亏损导致投资者对权益类基金的创伤未愈:2022年和2023年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总亏损额分别为1.1万亿元和8900亿元。最近,某大型公募基金原明星基金经理拟发新基金,因在管产品亏损达到40%,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
从底层资产来看,债券型基金主要投资各种债券,例如企业债、政府债、利率债等,债基的收益主要由债券票面利息收入和债券价格变动(价差收入)两部分。其中,利息收入相对稳定,债券价格的变动与市场利率呈反方向变化,利率上涨,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下跌则债券价格上涨。
2023年至今的“债牛”,主因是市场利率不断下行,在央行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G)等因素作用下,代表性市场利率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近三个月徘徊在2.3%左右,较2023年年初的3%左右跌幅明显。
当下来看,业内普遍认为下一阶段债基收益率不会重演2023年的行情。从市场利率看,市场已经过了利率快速下行的阶段并转向震荡期,继续下行概率不高;同时,在新的市场利率之下,新发债券的票面利率也将顺势走低,债基收益率承压。
当然,随着无风险利率不断走低,即便债基收益率从2023年的3.79%均值降至2.5%左右,大众投资者也不是不可以接受,特别是相对于亏损较大的权益型基金而言。
更重要的是,债基也会亏损吗?答案是肯定的。以2023年为例,就出现了21只纯债基金亏损,虽然占比不到1%。从影响因素看,导致债基收益率走低甚至亏损的影响因素,一是债基所持有债券实质性违约,二是市场利率快速上行。也就是说,债基并不是包赚不赔的。
回顾历史,我国尚未发生因发债主体大规模违约导致债基整体亏损的情况,但自2013年以来发生了数次因市场利率快速上升,引发债基收益率大幅下跌,不少债基亏损的“债灾”。如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期间金融机构出现“钱荒”,DR007利率由3.9%升至6.6%,十年国债收益率从3.5%左右上行到4.6%以上,全市场债基回撤达3.5%左右,抹去一年多涨幅。最近的2022年11月“债灾”,也是因为市场利率快速上行且交易过于拥挤,仅11月14日,反映债券价格的“中债总净价指数”单日下跌0.62%,创2017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债基整体回撤达1.5%左右,需半年修复。
换言之,在当前市场利率下行到低位平台期后,投资者需预防可能出现的市场利率上升;同时,债基投资的债券可能存在发行人违约风险,当债券发行人无法按时兑付本息时,就会导致债基本金亏损,故投资者需明确自己所投资的债基主要持仓哪些债券。
投资伴随着风险。没有哪一种投资是可以“闭着眼”买入的,在监管层早已打破刚性兑付的当下,投资者需提高认知从而更好地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