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乡镇的农城生活工农状态佳
时间:2024-01-30 19:57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农城田子楼的最佳规模是多大?标准规模的农城可以让农业和工业的便利程度达到最佳状态。根据中原地区的人口密度来考虑,四个乡镇的规模将是最大的农城,也是最佳状态的农城。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讨论一下就清楚了。

  首先,这完全符合距离与时间的原理之二:中原地区,主要是华北平原,这里是华夏民族的龙兴之地,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600人左右,每个乡镇的人口在3万人左右,占地面积50 平方公里左右,人均耕地一亩左右。

  如果按照一个乡镇聚居来建设农城,方圆7.5 公里左右,半径就是3.75公里左右。在现代交通条件下农民种地消耗在路上的时间十多分钟,骑着电动车去地里干活也很方便,但是采用机械化耕作的话,在规模上和效率上都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居住点的社会资源的配置齐全程度和人们生活的舒适程度, 也没有达到最佳状态。

  而四个乡镇的农城,占地面积达到了200 平方公里左右,方圆14 公里左右。考虑到乡镇的实际疆域图不是正圆的,实际耕作半径的大致范围是7.5±2公里,最远不超过10公里,最近不小于5公里。这完全符合前面我提出的距离与时间的原理之二。这样采用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相当便利,也很高效!万一出现经济危机,甚至出现工业停顿时,农城的居民们还可以迅速恢复手工的农业耕作。这样的居住距离还是能够进行农业生产的。无论遇到多么严重的灾难,最起码自行车还在吧,甚至电动车还在。即使最糟糕的情况出现,居民们住着这样的房子,骑着自行车到田里去种地,路上的耗时不超过30分钟,还是能够生存的!这就是能进能退、工农两便的最低要求的设计!

  第二,我们一直在说“城乡差别”,一直没有人解决这个问题。四个乡镇聚居在一起再也不是农村了,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生活、生产、卫生、教育、其他服务等等,各种资源的配套既可以基本搞全又可以高效运行。为什么说这是最大程度的呢?因为规模再大的话,就不便于农业生产了。

  一个乡镇改造的农城,各种资源的齐全度、质量和效率都比不上四个乡镇的,所以能搞四个乡镇的尽量不要搞一个乡镇的,以避免不伦不类、效率不高。这样的尺寸规模,传统的手工农业勉强也可以运行,国营农场和大型农业机械,完全可以高效地运行。这样也就保住了社会主义的长远利益,也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打好基础,关于这一点,我还会在后面论述的。

  四个乡镇规划成这个样子,虽然我们还可以叫它农城,可它已经是最大的农城了,也可以说,已经接近,最小规模的城市了。这样最后的结果,就是彻底消灭了自然村!既然消灭了原来的乡村,也就没有原来所谓的“城乡差别”了。以后“乡村振兴”的口号,也就没有必要再讲了。没有乡村了,还讲什么乡村振兴呢?建成后的农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我觉得应该改为“农城振兴”或者“农业振兴”更为合适。这样的话,农城居民的便利程度和幸福感,甚至可以超过现在的任何一座城市!

  第三,我们强调城市化,把人都迁入大城市或者县城,可以吗?不可以!肯定不可以!超大城市远离耕地,它的城市优点是集中统领作用,是政治中心、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规模化工业生产中心等等。它的缺点也不少,运输成本高、生活成本高、社会运行成本高等等。这些甚至已经变成了社会负担。它严重超出了,我前面论述过的那个,距离与时间的原理。已经彻底不适合农业生产了!而我们的农业耕作区,必须保有适量的农业人口。那么中等城市和县城呢?特别是县城,它看起来有点像四个乡镇的农城,但实际上不是!它没有那样设计,尺寸范围也偏大,根本不符合那个距离与时间的原理,也已经脱离农业生产了,不能代替农城了。再说城市里的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西洋楼,也不适合农业生产呐。甚至也不利于社会发展呀。

  比如说山东省冠县,如果绝大多数人都去了县城,乡下最远的耕地距离县城已经超过了40公里。假如那里的农场需要,一部分人临时去干一下,去县城里拉一些人回来可以吗?肯定不可以!太远了,耗费在路上的时间太多了!再者,万一遇到天灾人祸、战争、经济危机等等 造成的工业停顿,而被迫退回到,用人力从事农业生产的时候,肯定不行!因为城里的人已经大多不会种地了,况且他们在乡下也没有住房了。那样,将是国家、社会不可承受之痛啊!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农业永远是农耕社会最基本的生存手段。人类要活下去,就必须首先解决吃饭的问题,所以不考虑距离与时间的原理,而盲目地城市化,将是一种不考虑退路的策略,隐患极大!

  前面我在第三讲,也已经讨论过了,农城的规模必须有一个最大的上限!这个上限就是,能够从事手工农业的最远距离,也就是下边,我提出的农城的最大尺寸!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呢?有人也许认为,人类社会是前进的,是永远不会倒退的,没有必要考虑万一需要手工农业的情况。这是不懂历史!想想强大的美国在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罗斯福新政”和《1946年就业法》,那就是世界工业体系,产能过剩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对待经危机往往是很无奈的。我们的“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且又融入了资本主义的全球市场,在这个全球市场的工业体系中,中华民族靠着毛主席为我们打下的基础,靠着邓小平为我们设计的开放政策,又靠着自身的优良品质,我们干成了世界工厂!

  然而,这个世界工厂所服务的依然是,资本主义所建立的市场体系,没有计划可言,混乱不堪!它的运转随时都可以出现问题,它不可避免地、周期性地会出现经济危机。当它出现危机的时候,我们用不着照搬什么“罗斯福新政”和《1946年就业法》,因为我们有未雨绸缪的、崭新的应对方案!那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的,农城方案!这种方案让我们的农业进退自如、工农两便,就是再次安置“下乡知青”,也轻松自然,更加可以大量安置“回乡的农民工”,他们本来就是手里拿着“耕地承包卡”的农城居民。这样看,我们的农城,对社会主义劳动人口的涵养性和调节性,都是无与伦比的!

  农城不但可以随时大量安置,经济危机时无法吃饭的人口,还可以在和平之年,源源不断地积累大量的社会主义资金。农城的国营的农、林、水肯定能为国家盈利,这部分盈利是新增加的,怎么使用?将来再研究吧。农城充足的工业用地,便利的环境,再配上自由的劳动力,带来的工业效益,也将是不可估量的!到那时,我们有成熟的税收政策,坐享其成就行了!这样的环境、这样的配置、这样的人力,会让我们这个国家,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可以说,放眼全球,还没有比农城更加优越的方案!未来的农业,未来的工业,非农城莫属!

  农城完全符合距离与时间的原理。农城与农田之间的距离,一定要符合现代的半小时耕作圈,也就是半径为7±2公里;农城与农城之间的距离,一般在15公里左右。农城这种模式,就是为了农业的高效、强大而设计的,所以方方面面必须有利于农业生产。

  有些爱国的朋友,总是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更有一些朋友,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难处。我要感谢这些认真思考的朋友,放心吧!方法总比困难多,开动脑筋,我们能够解决实干过程中的困难。后面我会详细讨论并解决农城的其它问题。(为了爱国的初心,感谢大家的关注,非常感谢!衷心感谢!)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