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120师源于红二方面军为何到任的4个旅长3个出自红一?
时间:2024-01-18 08:48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1937年8月,在经历多次的谈判协商后,国共两党终于达成合作,陕北一带的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当时部队的构成分别如下:

  红四方面军第4军、第31军及陕北第29军、第30军、独立师所辖的4个团合编为八路军129师。

  明明是以红二方面军为基干改编的,但最初到任的正副四名旅长,有三位都是出自红一方面军,为何会如此呢?

  红二方面军的根源是湘鄂西苏区的红二军团,早前一直独立发展,而湘赣苏区的红六军团最初更像是中央苏区的“卫星部队”,主要奉中央苏区的命令作战。

  这时两支部队正好是互补的,红二军团由于之前夏曦的疯狂肃反,干部少,战士多。而红六军团西征时基层损失很大,干部多,战士少。

  他们拧成一股绳后,爆发出的力量以倍数增长,击退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终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又与红四共同北上,完成三大主力会师。

  而且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氏在北上南下之争时,违背了中央的命令,还强迫带领一些原中央红军的部队南下,使军中有很大怨言。

  因此,为了平衡红二、红四两大方面军的力量,同时也是照顾个人意愿,两部会师后,红四方面军就将麾下原先中央红军的一些部队划给了红二方面军。

  从这条发展脉络可以看出,红二方面军能分成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原中央红军部队三个“山头”。到改编之时,干部的任命能看出各自的比重。

  原先的红二方面军正副指挥分别是贺龙、萧克,一个出自红二军团,一个出自红六军团,改编成120师出任正副师长是自然而然的事。

  按照这个模式,政工代表就是红六军团的任弼时为正,红二军团的关向应为副。然而任弼时已在八路军总部任职,没有随120师出征,所以关向应就成政工首长(政训处主任)。

  相对于两个军团来说,原中央红军部队是在长征将要结束时才加入的,所以军事、政治主官还是以两个军团为主。不过,再往下的参谋长周士第,就是原中央红军部队出身的了。

  周士第南昌起义时职务很高,是11军25师师长,但1928年1月他就前往马来半岛治病,变相脱离了组织,直到1933年底才重回中央苏区归队并随红一方面军长征。

  1936年12月,周士第担任了红二方面军参谋长,以他的资历和能力,出任120师参谋长算是人尽其用。

  主任前面说过是红二军团的关向应,副主任本来由原红六军团政委王震担任很合适,不过王震已经去359旅当副旅长了,所以人选就改为原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358旅最初旅长定的是卢冬生,此人与陈赓是发小,参加过南昌起义。同年末从上海出发,护送贺龙、周逸群回到湘鄂西开辟根据地。

  从资历上看,卢冬生出任358旅旅长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然而他只是被中央任命,却未实际到职,进入抗大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又被送往苏联学习。

  为何他没去358旅呢?通常说法是,三大主力会师后,有人批评过红二方面军存在“军阀作风”,其中被批得最多的就是卢冬生。

  而卢冬生也是个急性子,面对不实的指责据理力争,因此就被安排去学习。这里面纠葛很多,此后就是张宗逊在负责358旅了。

  张宗逊身上的红一方面军烙印非常深,他参加过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奉命带一个排去保护毛主席,成了主席的首任卫士长。

  土地革命时期担任过红一方面军36师师长、第12军军长,就是长征懋功会师后,被编入红四方面军红四军担任参谋长。

  他参加过南昌起义,部队南下被打散后就留在广东工作数年,1930年进入中央苏区。因为他是有文化、有地方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毛主席对他很是欣赏,点名调他到身边担任秘书长。

  后来李井泉担任过红35师政委、独立第三师政委等职,懋功会师后编入以红四方面军为首的右路军中,被迫南下川康。

  待南下受挫,部队只能西进甘孜,在此等来了红二方面军,李井泉随即转任红二方面军第二军团4师政委,北上追随中央。

  抗战爆发后,李井泉先是担任副旅长,恢复政委制度不久又改任政委,往后的战争生涯他是长期配合贺老总工作的功臣。

  他参加过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时期担任过红一方面军的军长,懋功会师后被编入红四方面军为主的左路军,改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参谋长。

  甘孜会师后,陈伯钧再调为红二方面军红六军团军团长,这个职务在改编后成为359旅旅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毛主席曾说过,选拔和使用干部方面“要搞五湖四海”,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就非常符合这一精神。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