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成学(广西党史特聘专家、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自治区党校基地办主任、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三个深刻改变”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党的诞生的历史价值和世界意义,注入了党的百年历史的时代新内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开天辟地大事变”的科学结论。我们唯有从历史厚度和现实高度准确把握“三个深刻改变”的丰富内涵,方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开天辟地的重大意义,方能更好地体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
从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纵坐标看,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国救民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神圣使命。因此,讲清楚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历程,是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诞生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从这一视角来看,这一意义上的深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早期共产党人在民族图存的危局中找到了出路。为了救国救民,近代中国的一批批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辛探索、不懈奋斗。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各种救国方案轮番登台,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呐喊,但都由于封建势力强大和帝国主义的干涉,最终归于失败,使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依然没有得到改变。毛泽东在建党前曾用“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民族复兴路的艰辛历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十月革命的成功实践中找到了答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这一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确实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二是五四运动为党的诞辰奠定了思想组织基础。1915-1923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思想上为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其中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激发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十月革命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既促使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敞开了大门,特别是五四运动后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启蒙教育以及对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与此同时,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涌现出一批为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新的先进分子,成为运动中的骨干。其中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很快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发起人。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还建立了工会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为党的创建发展作了干部上的准备。
三是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中华民族经历了5000年来最屈辱的一段历史。正当人们在苦苦思索中华民族解放的出路在哪里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胜利的曙光,中国共产党随着十月革命带来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传播应运而生。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精辟地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十月革命以后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都大大地向前发展了,根本上变换了中国的面目。还必须指出的是,“三个深刻改变”使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备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性质和作用,还需要从一百年来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三大里程碑的历史性事件来深刻把握。
从中外历史的纵坐标,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求得生存和发展道路的艰难历程,是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诞生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础。从这一视角出发,需要我们把握好以下三个历史知识要点。
一是在十月革命的榜样中领悟民族复兴真谛。在世界近现代史上,英美等西方帝国主义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掠夺世界资源和国内血腥剥削,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复制这一发展模式,那又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全新的方案和希望。苏共领导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把人民组织起来、把资源集中起来、把科技发展起来,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工业化甚至现代化任务,建成了欧洲第一大工业强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共产党借鉴苏共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利用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调动了亿万新中国人民的积极性,集中资源加快工业化建设,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我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制度基础。改革开放40多年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其源头之一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的制度保证、物质基础。从这一视角出发,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确实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二是唯有中国共产党真正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同盟会、共和党、国民党等数百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中,从来没有一个政党和组织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真正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从人民利益看,为大多数人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政治立场。党的一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从改变前途和命运看,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用28年的时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用70多年的时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进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让中国人民迎来了更加美好生活前景。
三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进步发展的前进方向。在近代以来的中国,谁能够带领人民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谁就代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进步发展的前进方向,谁就能够成为决定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领导力量。从三个“深刻改变”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就有了正确前进方向,在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后,又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个历史任务的壮丽征程。还需要指出的是,在近现代中国,中国人民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是一回事。首先,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和脊梁;其次,占人口极少数的大地主、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统治者,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帮凶和工具;再次,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则因天生的软弱性,往往依附于比较强大的一方。所以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革命时期就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立、中国人民解放和社会进步发展的前进方向,在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则引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向光明幸福和繁荣富强的道路。
从实践向度看,只有百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仅用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就构建起了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辅相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反观历史,英美法等西方国家相继用了数百年时间,资本主义制度才慢慢成熟和定型下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全新的理论和实践展现出了世界意义,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世界政治格局和演变进程已经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存在而完全地改变了。这种意义上的“深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深刻改变了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以1921年为参照系,此前的世界政治格局基本上是由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一统天下,当时的苏维埃俄国遭受各国武装干涉,中国更是被帝国主义列强欺侮为“东亚病夫”。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在人口最多的国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极大地鼓舞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1990年前后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逐步建立起了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这是具有世界重大意义的政治历史事件,其深刻性在于推动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结束了由少数西方国家决定世界命运的时代。
二是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格局。长期以来,走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成为很多国家的选择。但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比如,基于历史原因中国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新中国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并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无疑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促使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同时,其深刻性更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是深刻改变了世界文明进步的趋势和格局。5000年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只是近代中国暂时中断了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影响力,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新中国建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又使中国逐步加大了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影响力。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相继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文明交流互鉴等系列发展新思维新理念,是将中国同世界紧密联系的纽带,引导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走向,浓缩展示了中华文明和中国改革开放经验,彰显了中华文明和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对此,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表示,“一带一路”证明中国有意愿、有能力为世界发展开创新纪元。
四是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价值观。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顺应了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契合了各国的共同愿望。特别是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以“一带一路”为纽带,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同西方文明的“中心侵蚀边缘”范式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 文明交流互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等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与此同时,中国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价值观的深刻性,还具体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方面。比如“一带一路”理念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话语焦点,“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这四种渗透入中国居民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新事物,为许多外国人所接受。
(本文系2021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究专项《多维度诠释习近平总书记百年庆典“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内涵要求》阶段性研究成果)。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