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进一步增强“诗画江南、活力浙江”品牌影响力,加快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塑造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和新质生产力,经研究,决定在全省实施文旅品牌创建行动。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五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部署,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推进“两个先行”,围绕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浙江探索“十大行动”,以三个“一号工程”为总牵引,以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为主抓手,充分发挥浙江文旅资源丰富、市场经济活跃、创新氛围浓厚的优势,整体性、系统性推进文旅品牌创建,深度赋能历史文脉传承、文旅融合发展、共同富裕建设,唱响“诗画江南、活力浙江”最强音,打造主客共享的生活诗意栖息地,为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浙江篇章贡献文旅力量。
——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推进。将文旅品牌创建放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的重要位置,从品牌策划、内容生产、服务提质、传播出圈、长效运营等方面进行整体谋划,建立以“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为统领、各类文旅品牌为支撑的品牌矩阵,真正形成合力、造就经典。
——坚持差异发展、突出特色。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着力点,深入挖掘各地独特的文旅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积淀、文旅产业优势,实施差异化品牌发展战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打造具有中国气派、浙江气象和地域气质的文旅品牌,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生态。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按照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要求开展文旅品牌创建,做到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推动文化旅游相互渗入、互为支撑、共同发展,既要有文化品牌的丰富内涵、又要有旅游品牌的鲜明特征,达到深入人心、广为传播的品牌效应。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只手作用,政府侧做到定方向、建标准、善牵引、严监管,推动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为主体进行文旅品牌创建,推出高品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与服务,实现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生产与消费精准对接。
着眼于品牌类型丰富、品牌内涵充盈、品牌传播出圈目标,依托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横向构建以城市文旅品牌、主题漫游长廊、文旅消费品牌为主体,纵向形成全国性、省域性、地域性的多层次文旅品牌体系,建立以品牌策划、产品供给、营销传播、服务监管为闭环的文旅品牌创建工作机制,打造一批具有广泛认可度、长期影响力的标志性文旅品牌,进一步打响“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将我省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到2026年,争创10个具有显着全国知名度、浙江辨识度的城市文旅品牌,做优做精12条主题漫游长廊,创建六大文旅消费品牌,形成以“诗画江南、活力浙江”品牌为统领的省市县三级文旅品牌体系。
1.塑造品牌形象。围绕城市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将本地最有代表性和知名度的优质文旅资源作为城市文旅品牌的核心要素,着力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独特市场定位的文旅品牌形象。深入实施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将文化元素、文化符号熔铸于城市文旅品牌形象塑造全过程,把文化底蕴转化为品牌内涵。策划简短有力、耐人寻味、易于传播的品牌标语,设计简洁明了、表达准确、具有美感的品牌标志,并制作配套宣传片或短视频,实现品牌形象的具象化、可视化表达,引导公众建立品牌认知、触发品牌联想、激发情感共鸣、形成情感链接。
2.夯实品牌支撑。紧扣城市大休闲发展新趋势,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和街区,发展沉浸式旅游业态,建设环城市休闲度假带,推出具有特色风味的城市漫步主题游线(City Walk)100条,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2个、街区10个,争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1个。把乡村旅游作为城市文旅品牌创建的重要内容,抓实乡村旅游“五创”行动,深挖乡土资源,放大品牌效应,使之成为浙江城市文旅品牌创建的“金字招牌”。到2026年,全省景区村建成率达65%以上,认定金3A级景区村200个,创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80个,提升优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条。
3.建立品牌矩阵。以“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为统领,构建以设区市为骨干、县(市、区)为延伸的城市文旅品牌矩阵,实现全省城市文旅品牌抱团营销、整体造势。设区市要发挥城市文旅品牌创建主力军作用,集中优势力量做大做强本市文旅品牌;整合、引领所属县(市、区)城市文旅品牌创建,推动错位发展、良性竞争。县(市、区)要充分发挥城市文旅品牌“特而精”的优势,全面展示浙江城镇的诗画江南韵味,赋能设区市城市文旅品牌创建,并在城市文旅品牌创建中脱颖而出,努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网红小城小镇。
4.扩大品牌声量。把宣传推介作为城市文旅品牌创建的重中之重,通过有效手段开展品牌传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要借助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在确保舆情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城市文旅品牌特点主动设置议题,制造话题引爆热点、吸引流量,带动人气提升。定期开展全省城市文旅品牌策划传播大赛,持续营造声势。组织开展品牌形象标识进A级景区、星级饭店、旅游度假区、旅游体验店、文博场馆、高速服务区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城市文旅品牌价值。鼓励邀请当地名人或旅游达人担任品牌形象大使,通过名人效应提高城市文旅品牌知名度。
5.集聚文旅要素。做精做透“诗画江南、活力浙江”主题漫游长廊建设和推介工作,集聚文旅核心吸引物实现串珠成链成廊,并以核心吸引物为中心汇聚“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主体,形成“众星拱月、星月同辉”的良好旅游生态。到2026年,完成“串珠成链”十大百亿工程项目投资700亿,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达到22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达到10家,培育千万级核心大景区50个。
6.丰富产品供给。加强对12条主题漫游长廊涉及市县的指导,加大旅游产品供给力度,建立动态调整、持续迭代机制。根据漫游主题和当地资源特色,开发非遗游、海岛游、避暑游、美食游、乡村游等旅游产品;根据不同目标群体旅游偏好,开发亲子游、研学游、老年游、团建游等旅游产品。加强对旅行社等市场主体的指导,结合主题漫游长廊经典线路,针对每个主题分别推出若干条精品主题游线,切实做好市场推广。
7.突出数字赋能。充分发挥“游浙里”在线服务游客的主平台作用,上线“主题漫游长廊”专区,对每条主题漫游长廊的核心吸引物及“吃住行游购娱”要素主体进行数字化呈现。上线各种类型旅游产品、主题游线的在线查看和预定功能,以及各大旅行社在线咨询功能,给游客提供便利。探索开发“一键订制”个性化游线功能,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文旅消费圈,切实发挥长廊导览导流作用。
8.形成品牌效应。整合省市县三级文旅部门宣传力量,共同打响“诗画江南、活力浙江”主题漫游长廊品牌。在全网发起浙江文旅金牌宣推官挑战赛活动,聚焦主题漫游长廊发动专业人员和广大群众开展短视频制作,持续完善赛制,丰富奖品设置,推出一批旅游达人精品攻略笔记,推动“游浙里”注册数、日活数稳步提升。开展主题漫游长廊线上线下推广活动,实现OTA平台、旅行社、A级景区、酒店民宿全覆盖。
9.做好“百县千碗”。迭代推选“味美浙江·百县千碗”1000道风味美食,开展“百宴百韵”主题创意设计活动,推出浙江美食地图。创新入驻模式,提高“百县千碗”进机关食堂、进景区、进校园、进饭店、进社区、进高速服务区“六进”覆盖率。办好1月7日浙江美食日系列活动,继续分赛道开展美食挑战赛,共同打响浙菜品牌。推动浙江农都“百县千碗”美食文化小镇整体开业和运营,累计培育美食体验店1000家、旗舰店30家、街区40个。
10.做优“浙韵千宿”。迭代推选1000家“浙韵千宿”品牌风情民宿,以“一个主题、一个主人、一个故事、一桌家宴、一项技艺展演、一份伴手礼、一个特色活动、一组服务记忆”为基本导向,确保一宿一品、每家有颜有趣有魂。依托“游浙里”开发“浙韵千宿”一体化预定平台,动态更新各地“必住民宿”榜单。鼓励各地创立民宿区域品牌,支持丽水山居、岛居舟山、侨家乐等品牌提升。强化“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联盟”平台支撑效应,扩大“浙韵千宿”品牌影响力。探索露营等新业态分级管理体系,推动民宿与营地的深度融合。到2026年,培育国家级等级民宿15家以上。
11.做强“品质饭店”。聚焦“以品质优管理、以品质促效益”,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饭店业高质量发展主赛道,完成“品质饭店”实施细则修订工作,出台浙江省“品质饭店”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培育“品质饭店”500家,实现省域全覆盖。深入挖掘浙江特色文化内涵,突出“烟火气、场景化、社交性”,提升品质饭店主赛道的文化品位,推动艺术、非遗等文化基因与饭店产品开发创新相得益彰。鼓励“品质饭店”与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城市书房、乡村博物馆有机融合,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与饭店业双向赋能。
12.做活“浙派好礼”。着眼于经典浙江元素与潮流消费品的集合,迭代推选1000个“浙派好礼”品牌文创伴手礼,发挥博物馆在文创产品开发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旅游商品研发设计创新和产品转化能力,划分乡村、文博等赛道,组织文化和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联合国家相关行业协会,举办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旅IP产品展会。依托“游浙里”“浙里文化圈”等服务应用设立展销专区,持续壮大“浙派好礼”矩阵,着力打造一批销售量在“10万+”的“浙派好礼”品牌。
13.做精“浙里演艺”。提升“最忆是杭州”“宋城千古情”等演艺品牌,着力打造“浙里演艺”精品项目30个,培育10个省级旅游演艺集聚区。支持各类艺术院团和经营主体利用不同类型的空间载体,拓展中小型旅游演艺空间和新型旅游演艺模式,推动更多形式的演艺项目和技艺进景区、进社区。鼓励非遗传承人以技艺、品牌、服务等形式参与文旅项目开发,建设250个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
14.做实“文旅市集”。创新“文旅市集”培育机制,擦亮杭州武林夜市、温州青灯市集等一批特色品牌,培育200个区域特色重点文旅市集。依托街坊发展集文化体验、旅游消费、非遗展示、商品展销于一体的主题市集,认定省级以上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个,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1个。利用公共文化场馆策划一批“小而美”、可持续的文化雅集。进一步整合要素资源、加强组织策划,打响展示浙江文旅魅力的重要节庆品牌。
15.加强策划提升。坚持“无策划、不旅游”,加强以创意策划来整合资源、营造热点、创造流量、塑造品牌的意识和能力,把创意策划运用于文旅品牌定位、内涵提炼、形象塑造各方面,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文旅品牌标识体系;将创意策划贯穿于文旅项目建设、产品开发、营销传播全过程,推出具有江南诗画意和人间烟火气的文旅产品,夯实文旅品牌发展根基。
16.注重产品提优。秉持“拥有好产品才有好品牌”的理念,将产品作为品牌的真正核心,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要素,突出项目为王,统筹推进景区转型提质、城市旅游、乡村旅游,推动文旅资源串珠成链、文旅产品提档升级、文旅业态丰富多元,形成优质丰富的文旅产品体系,以特色供给牵引市场需求,让文旅品牌在烟火气中深入人心。
17.推动传播提效。坚持“不出圈即出局”的理念,把握流量时代裂变传播和快速转化等特点,以鲜活内容、多元渠道、创新模式推动文旅品牌出圈出彩。在宣传内容的传播热度、表达深度、来源广度上求突破,建立头部专业团队、文旅业主、爱好者、网络大V等社会力量参与内容创作的机制,以省文旅媒体服务平台为依托,构建全省文旅品牌宣传素材库。整合主流媒体、新媒体、OTA平台、节事活动多元营销渠道,扩大传播覆盖面。创新运用跨界融合、热点营销等传播模式,放大传播指数效应,形成现象级的文旅品牌。
18.抓好服务提质。坚持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出发点,建立服务质量评估体系,推动服务标准化、便捷化和交旅一体化,优化游客投诉受理,提升市场监管水平,形成一批优质文旅服务品牌,着力构建“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文化和旅游发展环境,增强市民游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坚持忧患意识、变革思路,一体推进品牌创新升级、危机管理、价值转化,建立文旅品牌效果动态评估机制,健全文旅品牌网络舆情动态监测、快速预警、有效处置工作机制,统筹布局商标注册和知识产权保护,实现品牌打造与产业发展双向赋能,确保品牌可持续。
19.加强组织协调。创建文旅品牌是系统工程,要强化统筹、整合资源、细化任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推动各项任务全面落地。坚持全省“一盘棋”,加强统筹协调,各地要成立专门工作小组,持续深化三大品牌体系,不断完善四大工作机制,加强省市县三级联动,形成合力打造文旅品牌的工作格局。
20.坚持改革创新。深入研究文旅品牌的内在规律、发展趋势,各地结合实际完善文旅品牌创建政策包,做好土地、资金、数据等要素保障。要大力实施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建强用好文化和旅游智库,着力夯实文旅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要结合优化文旅营商环境,加快补齐服务监管短板,打造游客最满意省份。
21.健全评价激励。将文旅品牌创建纳入赛马机制,科学制定、持续迭代评价办法,确保规则合理、竞争公平。要加强督查推进,针对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确保精准发力。要定期晾晒通报,搭建比拼舞台,推动形成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要善于不断总结各地的实践经验,形成“一地创新、全省推广”的有效路径。
(责任编辑:)关键词: